百年征程映初心——党的教育方针的历史变迁(三)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1-11-17浏览次数: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也使我国教育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随着国门的打开,党和国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在经济、科技、教育各个方面都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的总路线。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3年9月7日,一封500多字的信从北京景山学校寄出,寄给了“亲爱的小平同志、亲爱的邓爷爷”。9月10日,景山学校临时通知召开全校大会,时任校长贺鸿琛将放大的影印版回信举过头顶高声朗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在改革开放初期,“三个面向”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又从战略高度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标志着教育从“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历史性飞跃。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78年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世界开始走向多极化。此时,我国的经济建设,正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邓友超说:“经济社会的转型,更加突出了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更加突显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99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指出:“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次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迈上一个个新台阶,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为人民服务”首次被写入教育方针,再一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2005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国情以及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进行了创新性的发展,将教育方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邓友超说,这充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的中国化和中国教育方针的马克思主义化。